作为父母,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?
文 | 魏智渊
图 | 来自网络
源 | 原创(知父母:zhifumu)
荐 | 知教师(微信公众号:sxweizhiyuan)
关于幼小衔接话题的推荐阅读(点击可入)
接受邀请,今天去一所三观与我们极为接近的优质幼儿园给家长们讲「幼小衔接」。
但是,作为一位从17岁就踏入教育行业,奋战了25年以上的教育者,同时,作为一个刚考入大学的孩子的父亲,我把这个问题换成:
12年后,当我们的孩子进入大学,
或16年后,当我们的孩子进入社会,
我们希望他是一个怎样的人?
为了帮助他成为这样的人,
我们从今天开始,
要做哪些关键的事情?
1
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?
这个问题,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回答。
例如:
你希望孩子将来——
是一个成功的人,
还是一个幸福的人?
有的家长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:我当然希望我的孩子既是一个成功的人,又是一个幸福的人。一个孩子只有成功了,才会幸福,不成功的孩子,谈什么幸福?!
这种理解,实际上背后潜藏着一个公式:幸福=成功。也就是说,这类家长,他给出来的答案,实际上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。
因此,问题也可以被转换为:
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人,
那么,我们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呢?
我们发现,对幸福的理解,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:
一类是「成功主义」意义上的:
我希望孩子能够——
战胜别人,
尽可能多地获得
财富、权力、荣誉、尊重,
成为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。
一类是「自我实现」意义上的:
我希望孩子能够——
不断地自我超越,
找到自己的热爱,
找到生命的意义,
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。
在最深处,这两者是不矛盾的。它们的区别,就在于谁是目的,谁是手段。对于那些自我实现者来说,成功往往是伴随物,而且,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。对于那些成功主义者来说,热爱,或者找到意义感,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成功。
尽管如此,你是朝向成功主义,还是朝向自我实现?这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,简直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。
2
举个例子。
一个孩子学习一个概念,或者一门学科,他的目的,是出于对知识的兴趣,还是考高分?我们都知道有兴趣了会考得更好,但哪个才是最终的目的?
很遗憾的是,大多数的孩子和家长,对高分的兴趣,远远大于对知识的热爱。
这有问题吗?
问题很大。
你想象一下,一个热爱赛车的赛车手,他把每一场比赛,都看成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。在比赛过程中,他当然会注意到别的车手的存在,但别的车手对他而言,只是参照系。他在乎的,是这一次他能够跑多快?这会让他十分享受这场比赛,同时,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的潜能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会表现得更专注,整个生命会与赛车本身融入为一体。在这个过程中,赛车本身会成为他生命的一种表达,他也会因此获得极大的幸福。
如果他输了,会怎么样?
他不会嫉妒那些比他强的赛车手,甚至反而会感觉,能够与他们比赛,是一种幸福,因为能够从那些比自己更强的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。而失败本身,也会成为他继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他对那些比他强的赛车手,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甚至崇敬。
他也会痛苦,这种痛苦甚至是经常的。然而这种痛苦,乃是一种生命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痛苦,它本身就是成长的养分,甚至本身就是幸福的组成部分。
我们再想象一下,一个热爱退居第二位,以成功主义为导向的赛车手,会怎么样?
他在分配注意力时,会过多地分配注意力给他的对手,从而妨碍了他的专注。专注受到了影响,效率就会受到影响。而且,因为不能「忘我」,他自身与赛车之间是有隔膜的,无法达到人车一体,赛车不是他的表达,而只是他的工具。这样,会严重地妨碍学习的深度。
以成功主义会导向的赛车手,很容易骄傲或嫉妒。因为他的自我认知,包括情绪,不是源自赛车本身,而是源自成败得失。而成败得失又处于变化之中,因为你可以控制自身的努力程度,但你无法决定别人,你无法仅靠自己就能够确保成功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幸福是不稳定的。
更重要的是,一旦丧失了对手,动力就丧失了。许多人一考上大学,从此再也不学习了,就是这个原因。而一个热爱知识的人,上了大学,才是学习的新的开端。
你说,这两者区别有多大?
实际上,赛车的例子并不妥当,因为赛车是一个高竞争的领域,而在学习领域,往往并不存在一个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的排序,而更多的是“我们不一样”。将丰富多彩的学习异化为比赛,本身就是病态教育的特征。
3
一个以成功主义为导向的父母,和一个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父母,会有怎样的差异?
成功主义导向的父母更关注结果
自我实现导向的父母更关注过程
举个例子,孩子上一年级了,数学考试拿了一个满分,家长高兴不高兴?当然高兴。
然而——
同样拿满分的两个孩子,数学素养可能一个在天上,一个在地下,你相信吗?许多时候,甚至分数低一点的孩子,数学素养更高。从一定概率上讲,那些学习并不认真,但成绩处于中上游水平的孩子,比认真刻苦,成绩优异的孩子,将会发展得更好,你相信吗?
分数达到一定的线,决定高下的,将不再是智力,而是细致程度。说白了,就是在同一个梯度内,谁少犯低级错误,谁的分数将更高。在这个区间,富有创造性的孩子,将输给踏实认真的孩子。
关注过程,就是关注孩子真正的学习水平。在这里,成绩只是参照,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。成绩再高,有些核心知识,孩子也可能理解不到位。成绩不好,关键也是找出哪些出漏洞了,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。这样,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支持,也更愿意不断地提升自己。
关注结果,则可能掩盖真正的问题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,小学的成绩相当虚假。这种虚假,并不是学校有意作假,而是整个小学教育在考试方面降低难度所致(我是赞成这个方向的,虽然我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逐年提升难度,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对小学教育的普遍要求)。为什么要降低难度?因为小学主要是水平测试,不是选拔测试。降低难度的结果,是降低了区分度,抹平了孩子之间真正的差别。当然,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问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你关注什么,将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什么。你在通过你的关注无形中塑造孩子。一旦孩子关注的焦点在成绩,那么,他就会像那个成功主义导向的赛车手一样开始患得患失。
这会导致哪些可能的后果呢?
为成绩而学习,手段成了目的;
专注度被削弱,容易突击式学习;
患得患失,
更容易采取作弊等不正当竞争;
很难与他人分享或合作;
更容易嫉妒或骄傲;
生命缺乏意义感以及稳定的幸福。
孩子会幸福吗?
“知乎”上有一句话:
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,
是人生悲剧的源头。
4
道理很容易讲清楚,但不容易做到。
因为大多数父母,对「自我实现导向」的生活缺乏体验。凡是缺乏体验的东西,哪怕理智上你能够接受,你的身体也会背叛你。
这几乎是一种宿命,因此,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,我十分认同:
他们用心良苦地
想帮着子女往上爬,
但是他们的见识
形成了子女头顶的又一层天花板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,我觉得学校教育是靠不住的。
但同时,我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,我觉得,无论我们今天站在怎样的起点,我们永远都有改变的可能。而我们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,将深刻地影响自己的孩子。
并且,我希望改变孩子不是目的,改变我们自身,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,更好的人,才是目的。
(全文完)
知父母两周关键词(点击可进入)
教师节 | 背书包 | 起床 | 暑假作业 | 住校 | 开学 | 教师妈妈清单 | 家校关系清单 | 好妈妈与好老师